工具機產業升級轉型 拚出口

工商時報【採訪整理╱陳宗慶】

所有機械生產都需使用工具機,我國工具機產業發展已超過一甲子,總廠家數規模達約1,400家,工具機產業產值2014年估計約新台幣1,514億元,出口值約新台幣1,163億元,排名維持全球第四。

推動工具機智慧製造

邁向生產力4.0

雖然台灣工具機市場性價比在全球極具優勢,但在經歷過往全球市場的起伏洗鍊後,台灣工具機產業深刻體認到,高效率與穩定的品質始終是用戶採購機台最大考量,唯有建構完整產業供應鏈體系,強化國產控制器等關鍵自主能量,並以生產力4.0整體解決方案,提升工具機產業附加價值與生產力,建立更高技術門檻,提升產品品質,才是工具機產業應發展的方向。

經濟部鄧部長表示,「經濟部有很多計畫在輔導產業轉型升級,也成立了將近12個服務團隊,聽取業界聲音,針對問題馬上解決。」鄧部長強調,在競爭的環境下,過去企業都著重在成本降低,現在則要放眼於如何提升產業價值。

因此,在部長宣誓決心下,為滿足全球多樣市場變化需求,擺脫低價競爭威脅,經濟部力推工具機智慧製造,以「智慧設計製造」及「製造服務」雙引擎策略,促進工具機產業發展。在智慧設計製造部份,運用資通訊(ICT)技術,在設計階段就納入終端客戶生產及加工應用需求;在製造服務方面,則將工具機產業的營運範疇由工具機產品擴增至全方位服務,協助業者建立加工、問題診斷等應用技術服務能力,協助業者運用網路雲端服務平台發展全球服務。

德國在2013年提出工業4.0革命,把製造業推向更高效率、更安全的生產方式。而台灣產業從初期為減少人力所施行的自動化到整廠整線自動化,再到導入e化系統三階段,經濟部工業局吳明機局長表示,台灣隨著勞動成本不斷高漲,不少製造業者希望透過自動化達到更有效率的生產方式並加上智慧化來相互溝通、互動,進一步建立起智慧工廠,因此台灣在製造業創新、轉型的脈絡下,「啟動生產力4.0時機已經到來」。未來,工業局將以物聯網、智慧機器人、巨量資料等生產力4.0之元素,搭配雙引擎策略,推動包含智慧製造系統、整廠整線應用及智慧工廠等主要項目之工具機智慧製造應用,以滿足終端使用者需求。

加入區域經濟整合

降低貿易障礙

除了協助產業升級轉型以外,在面對國際經濟快速整合,台灣也應該積極的與其他國家洽簽FTA,中國大陸是目前全球商機最大的市場,與中國大陸簽署ECFA協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步。除了中國大陸,我們應該還要努力的與其他國家洽簽FTA,目前亞太地區最主要的兩個區域經濟整合分別為「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另外由於資訊科技不斷演進更新,工具機在IT領域的應用逐漸受到全球的重視,自2012年初開始展開的資訊科技協定(ITA)擴大談判,也將對工具機產業之發展產生影響,我國若能加入TPP、RCEP或ITA擴大之範圍,等於同時與數個重要貿易夥伴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可避免被排除在亞太區域經濟整合趨勢之外。因此,無論是TPP、RCEP、ITA、ECFA貨貿等,對於高度仰賴對外貿易的臺灣都非常重要,每一項都不能放棄。

產官學研攜手

推升產值躍進

在政府積極推動及產業投入合作下,至去(2014)年12月止,已透過學研單位輔導廠商開發智能化加值軟體應用,逐步提升台灣工具機智能化能力,並推動12家業者成立應用技術服務中心,以及運用資通訊技術協助7家業者建構遠距服務平台,而在導入國產控制器進行控制器測試、整機測試驗證、軟體加值、終端使用者功能驗證、加工應用與驗證後,國內廠商國產控制器平均使用比例也從10%提升到30%,有效支援工具機業者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並促使工具機產品切入創新的藍海市場。

在市場拓展上,經濟部從2014年起,每年編列1億元預算(共4年),推動「工具機暨零組件整合行銷計畫」,打造台灣成為全球工具機暨零組件供應與行銷中心。另外,經濟部於2013年開始透過「兩岸車輛產業搭橋」平台,以工具機製造業服務化能力爭取大陸龐大的市場商機。政府透過政策工具支持推動及產業參與下,期望在2020年工具機產值能達到新台幣2,000億元。